EPIC中国

超越用户需求 —以内容理解为导向构建推荐系统

作者:IVETA HAJDAKOVA, Stripe Partners; DEB MCDONALD, Spotify; SOHIT KAROL, Spotif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Beyond User Needs: A Meaning-Oriented Approach to Recommender Systems" 导语:Spotify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坐拥数亿用户的音乐流媒体app,擅长以智能推荐打造高质量的听众体验。通常来说,构建智能推荐系统要从用户需求和用户目标入手。本文则试图描述一种以内容理解为导向的新思路:探究听众如何理解音乐,并根据这种理解生成智能推荐,从而让音乐体验更加深刻,让听众对音乐产生新的理解。 依托于卢锡安•卡匹克 (Lucien Karpik)于2010年提出的经济社会学理论,本文试图探索各类听众如何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研究表明,听众被音乐打动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音乐层面的触动,其音乐体验的核心是音乐本身;其二是非音乐层面的触动,其音乐体验的核心是听众本人。在这两种模式当中,听众借助音乐的各种属性(内部线索)和第三方评价(外部依据)来理解音乐。听众的音乐体验可以根据他们所用到的内部线索与外部依据分为九大类型。 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适用于音乐平台,也可用于其他提供内容体验的数字平台和推荐系统。 关键字:内容理解,推荐系统,音乐,流媒体 在讨论数字平台、推荐系统以及注意力经济时,规模化是研究与设计当中的重要命题。对于Spotify、Netflix和Youtube这样的流媒体平台来说,商业模式注定它们要吸引大量用户;而对于用户来说,平台的价值在于提供量身定造、引人入胜的内容体验。为此,这一类用户界面要收集海量数据来生成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的音乐品味、所在场景、甚至是当下心情来推荐内容。 为了让每一位听众在每一次使用Spotify时都有高质量的音乐体验,Spotify面临独特的机遇和挑战。与绝大多数app不同,Spotify主要通过听觉而非视觉来缔造用户的内容体验,因此在分析改进内容体验时会有几大难点: 首先,以视觉为基础的内容类app可以根据屏幕使用时间、点赞和保存等交互行为来理解用户如何使用app。但对于Spotify来说,在按下播放键、音乐响起之后,听众就很少再与app界面产生交互,其音乐体验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此外,Spotify听众与app界面的交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音乐的场景:如果听众正在一边听音乐一边开车或是跑步,就基本不会与app界面有交互。 其次,如果根据音乐态度进行用户细分,各类型听众的音乐知识水平有差异,他们辨识音乐、搜索音乐、发现音乐的能力也因人而异。如何阐释音乐,音乐应该怎么听,好音乐的标准是什么……...

将(资讯)安全分析师考虑其中——从‘人机交互’到‘人机协作’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Bringing the Security Analyst into the Loop: From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o Human-Computer Collaboration 作者:LIZ ROGERS, IBM(资讯)安全 摘要 本案例讲述了IBM人工智能(AI)安全软件团队基于民族志和用户研究,放弃一个被购买决策者视为“酷”、“令人印象深刻”、和“复杂“的产品核心功能,采用新的交互式知识图谱(KG)的可视化设计,从而使得安全分析师用户们可以更加简单地理解和使用知识图谱(KG)。在民族志和用户研究的成果的指导下,QRadar Advisor with Watson团队创建了新的可视化知识图谱(KG)。与联想式的人工智能(AI)和“互联网的方式“相比较而言,这个新的可视化知识图谱(KG)更加匹配安全分析人员调查潜在安全威胁的实际方式。该新功能由IBM在2020年第一季度发布,并已被用作IBM开源设计系统的组成部分。此外,IBM目前正在对它作为专利申请的提交内容进行审查。...

加速用户研究:在Spotify我们如何从速度出发管理用研洞察

What's slowing down user research? 4 speech bubbles with text: I have this amazing idea! Can we go validate it? / How's the user experience of this screen? / We are shipping next week but need to get this in from of users first! / Let's all work in lockstep like the good partners we ar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Accelerating User Research: How We Structure Insights for Speed At Spotify 作者:SARA BELT, Spotify 不同于以往考虑我们如何能加快用户研究的速度,现在的问题变成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将用户研究整合到产品开发流程中,以及加快组织学习和迭代的速度。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认为用户研究的有效性较低,用户研究所得的洞察都在产品开发中被边缘化。我在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致力于提倡组织为什么该积极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想法,为什么每一个人应该相信定性见解可用于指导他们的决策,以及为什么用户研究是需要专业技能的实践领域。 随着用户研究逐渐证明贡献价值的能力,对于其效度的质疑和争论也在日趋减少。从数据、证据和同理心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方式。 在像在Spotify这样的公司中,用户研究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将用户研究的实践规模化。新的、更实质性的问题开始出现,要求我们以更快速度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能够与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财务和竞争优势相匹配。用户研究,或者是更广义上的洞察,一直因为产出速度慢而备受诟病...

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箱”:民族志思维能为动态变化市场提供什么价值?

"abstract wallpaper" by Paul Cro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Beyond the Toolbox: What Ethnographic Thinking Can Offer 作者: JAY HASBROUCK (Hasbrouck Research Group) 译者: YULIN WANG and KAIXIN LI 写于从西雅图飞往法兰克福的汉莎航空490航班上 飞机上的晚餐时间刚过,每个乘客都开始安顿下来,为长途飞行做各自的准备。笔记本电脑、眼罩、充电线、耳机、耳塞、拖鞋、护手霜……大家都显得很忙。我身边的女乘客服了一粒助眠药,盖好了身上的毯子。我也开始查看机上娱乐频道,排上自己想看的电影。当我翻阅纪录片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名为“ 30分钟设计思维”的教育专题。是的,30分钟! 这个短片是对大众开放的专题片。我越想越觉得它具有一种指标性的意义。表面看来,这标志着大众对设计思维有兴趣,以至于这个30分钟的短片已经被收录到机上精选的娱乐播放列表中。但是,它是否也表明了我们可以将许多人为之贡献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实践提炼为容易理解消化的信息短片?它是否印证着“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观点? 当然,你可能会说‘设计思维’在商业世里已经是一个陈词滥调...